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 教学科研

“文学化”向“商业化”的过渡——论“80后”作家的转型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7-05-02    浏览次数:

基础教育部:胡荻

 摘要:“80后”作家群最初被冠以“叛逆的一代”,然而随着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80后”作家无论从写作内容还是风格都为了迎合市场进行了转变,巨大的经济利益下的青年作家们身份也完成了转变,他们的成功模式也被不断复制。

 关键词:“80后”作家 转型 坚守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逐步由“经典化”写作向“市场化”写作转变。而历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80后”作家群,更是看到了这一契机,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到青春文学市场正在由传统的纸媒向“商业化”不断发展。

 一、“新概念”走出的“80后”

 在网络文学并没有完全替代主流文学市场的上世纪末,“80后”作家的成名方式多数依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契机。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人分别获得一、二等奖,也让更多的青少年看到了“一夜成名”和通过高考的另一种途径。

 “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以韩寒为例,自2000至2014年间,出版作品20余部,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不同体裁。除在其博客上发表博文之外,所有作品仍偏向于经典化和传统文学。郭敬明在进行小说写作与出版的同时,还担任《岛》等杂志的编辑工作。主流的“80后”作家在2010年之前并没有受到网络文学和市场经济的太多影响和制约,纸媒依旧得到青年作家的青睐。

 二、“商业化”转型的“80后”

 互联网和手机等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改变了新世纪文学的传播形式,文学的商业化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了作家对于文学创作方式及发展道路的选择。“80后”作家群也在创作与发展上突出体现了这些特点。一方面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被互联网所冲击,许多作家放弃坚守传统文学创作模式,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所带来的“娱乐至死”模式让许多青年作家纷纷考虑转型,以求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韩寒自新浪博客开通以来,至2016年访问人数已突破六亿。韩寒的身份不仅是作家,还有赛车手、公共知识分子等。2014年韩寒拍摄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更是宣告这个“80后”作家彻底转型。5000万制作成本的电影让韩寒收获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传统文学市场正在不断被商业化所取代。

 作为“80后”的另一代表人物,郭敬明由少年作家向文化商人进行了完美的过渡与转型。如果说韩寒的商业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那么郭敬明则是主动将商业化带入了创作中。无论从文学还是商业来看,郭敬明都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话题人物。他的身份已不再是少年作家,而是最世文化的董事长,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多次荣登中国青年作家富豪榜榜首。自《小时代》系列翻拍成电影之后,郭敬明不仅成为了中国年轻等新锐导演,他的成功,更像一种将文学于商业结合的产品。究其原因,离不开大众传媒、作者和广大受众群体等共同作用。

 “80后”作家群的成功转型除了得益于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之外,也有着作家的自我展示成分。这些作家普遍外形条件较好,容易走向明星化、偶像化道路,也符合青少年读者群的偶像崇拜心理。这样的文化明星,拥有广大消费群体和曝光率,除了在作品上受到读者的认可之外,商业上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样的转型,更像一种为了迎合消费市场而进行的自我重造。

 三、“青春期”逝去的“80后”

 “80后”作家群的转型不仅体现在身份上,还体现在其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上。由于受到作家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制约,他们的早期创作多数以青春期的忧郁与感伤为主题,恋爱、考试、升学的压力困扰着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如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等。

 然而如今的青春文学市场,“80后”已不再年轻,他们的广大读者群和作家一起成长,受众的诉求也影响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近年间,“80后”的创作不再以青春文学为主题,郭敬明的《小时代》把故事背景从校园改变为职场,没有了青春期的小情小爱,成熟的郭敬明给读者展示了生活中最为现实的一面。

 韩寒的作品中也没有了叛逆少年对应试教育的抨击,从《三重门》到《像少年啦飞驰》,将对体制的厌恶与不满充斥于字里行间。在电影《后会无期》中,除了在台词中可以读到韩寒的影子之外,这样一部略显散漫的公路电影,三个主人公的设定分别代表了理想、现实和童真,而整部电影的主题则是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寻找与思考。平淡的剧情中,再也看不到当年嬉笑怒骂的韩寒。

 女作家的作品主题由郁秀《花季雨季》中的青春成长过渡为以辛夷坞、丁墨等人为代表的“暖伤青春”及成年之后的职场与爱情,而“80后”男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完成了叛逆到成熟的蜕变。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另一方面和受众群体的需求密不可分。

 无论是身份的转换还是作品内容的转变,成长中的“80后”作家群带给我们的是惊喜与新鲜。他们的成功转型也成为年轻一代作家群想要复制的榜样。随着阅读市场需求的不断变换,“80后”作家今后文学道路又应该如何发展,是顺应市场还是回归写作的本真,这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曹莹,“80后”写作与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5

 凤群,迷茫的青春物语——“80后”做加仑,文艺评论,2008

 江冰,“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文艺争鸣,2011

Baidu
sogou